首页

女奴夫妻我爱美脚

时间:2024-05-07 03:42:11 作者: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迎用户开放15岁“生日” 浏览量:79800

  中新网上海5月6日电 题: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迎用户开放15岁“生日”

  中新网记者 郑莹莹

  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有一个外形酷似“鹦鹉螺”的建筑。6日,它迎来用户开放15岁“生日”。它叫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是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每天供给全世界的前沿科学研究团队使用,被誉为前沿科技的“光引擎”之一。

上海光源俯瞰图,资料图。(上海光源 供图)

  追光之路

  2004年5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画了一张上海光源外形的手稿。经过几代上海光源人的奋斗,如今蓝图变成了现实。

  上海光源是国际上现阶段光子能区覆盖最广、运行线站数量最多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它于2004年12月25日开工建设,2009年5月6日首批7条光束线和7个实验站正式对用户开放。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黄政仁表示,经过两期建设,上海光源目前共有34条光束线和46个实验站对用户开放,总体性能位居国际先进水平。

  “时间过得真快,一下子15年了。上海光源从一个在世纪之交(20世纪末21世纪初)时被视为‘没有用户,建它干啥’的装置,成了服务全国科研团队的用户装置。作为一名‘老兵’,我真心感到高兴。”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施尔畏如是感叹。

  “鹦鹉螺”之变

  一年约有8760个小时,除去维护时间,上海光源每年向用户供光4000个小时至5000个小时。

  如果将上海光源比喻成一个周长为四五百米的“甜甜圈”,将其截成数十段,每隔一段距离伸出一条长长的线,那就是一条光束线。

  这些年来,在“鹦鹉螺”的身上,启用的光束线越来越密了。

  “现在分布是这样的,大家看,还有3条红的(光束)线,那是正在建设的产业线和专用线。”6日在沪举办的上海光源开放十五周年学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赵振堂指着上海光源的总体布局示意图说。

  上海光源处于接近满负荷运行的“黄金期”。赵振堂表示,现在“鹦鹉螺”的容积率已经基本满了。

上海光源用户实验大厅,资料图。(上海光源 供图)

  迭代之问

  20世纪40年代,人类在电子同步加速器上首次观测到同步辐射光。几十年来,同步辐射光源已历经数代发展。

  十几年前,上海光源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加入“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俱乐部”。

  开放15年来,上海光源服务了9万多人次用户,支撑用户完成了2万多个实验课题;在原子、分子尺度上观察和研究了大量重要的物质微观结构和作用机理,支持发表的研究论文超过1.1万篇,其中包括《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级刊物上的220多篇论文。

  赵振堂也指出,全球已进入了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的快速发展时期,国际上已建成3台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还有10台在建设中,上海光源也需要回答“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如何发展”之问。据悉,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创新性地提出了新一代储存环光源的上海方案,并正在为实现这一方案而努力。(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新健康丨上海肺结核疫情稳步下降 今年启动无结核社区建设

“此次访问是近5年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欧洲,对推动中国同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以及中欧关系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动能。”林剑说。

免签与出入境政策“红利”不断“变现” 出行需求潜力不断释放

今年一季度,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03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3%,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06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0%。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32.8万平方米,在保障房集中签约带动下,同比增长6.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6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8%。

全国首部区域性投资者保护条例在深圳出台

本次赛事以“丝路明珠 山水豳风”为主题,设置半程马拉松(21.0975km)和健康跑(5km)两个项目,参赛选手从彬州市奥体中心出发,穿越诗经文化风情园、豳风大桥、公刘雕塑等彬州地标建筑,在奔跑中感受当地人文与自然之美。

【两会30秒】张凯丽委员:建议深入推进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发展

香港代表团团部工作人员陈柏辉非常期待这里元宵节的热闹氛围。“在春节期间比赛,我们很希望香港冰雪选手取得好成绩,与各地冰雪健儿互相切磋,建立真挚和宝贵的友谊,这是最开心的事。”(完)

热爱让人闪闪发光

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理事长曹健林介绍,中国生产了全球约70%的显示产品,而这70%又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围绕着这一巨大蓝海,不少企业也纷纷将目标瞄准了海外市场这座“富矿”,呈现出百花齐放、各自突围的态势。

相关资讯
上海补贴1.5亿元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必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一是加快培育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深化各领域多学科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大力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熟悉产业现状、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世界级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二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既要尊重科技自身发展内在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拓展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着力构建系统性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本身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通过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鼓励支持先发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以更好保障知识产权为创新者减负鼓劲,激发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经济日报)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