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萱萱美脚

时间:2024-05-04 00:43:44 作者: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展示独特拉面文化 浏览量:52099

  中新网西宁5月3日电 题: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展示独特拉面文化

  作者 陈宗淇

  时值“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为“青海拉面未来可期”的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新千广场拉开帷幕。

图为观众在活动现场拍照。陈宗淇 摄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展示区展出拉面成品,可品尝手工拉面,亦有牦牛肉干、甜醅等青海特色美食,相关从业人员“各显神通”,吸引来往行人。

  “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的‘东方庞贝’——喇家遗址曾出土‘世界第一碗面’,尘封4000年,其形态依旧清晰可辨。”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会长马丽萍在活动现场介绍说。

  青海拉面品牌众多,该省形成以“青海拉面”为统领,以“四千年喇家青海拉面”“高原姑娘”等上百个子品牌组成的拉面产业品牌体系。

  马丽萍介绍,“青海拉面不仅是青海的美食代表,更是青海民众的奋斗史。青海拉面见证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农民依托这一‘特技’,创业奋斗,甚至走出国门。”

图为拉面师傅在展示区内拉拉面。陈宗淇 摄

  青海拉面产业的故事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青海省化隆县的韩录等第一代拉面人靠一碗拉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拉开了青海拉面产业发展的序幕。

  1982年,世居化隆县巴燕镇庙尔沟村的韩录与妻子在厦门开了一间拉面馆,多年打拼后,青海拉面为人所熟知。再到后来,韩录带领着村里人走出大山。

  如今,以化隆县民众为主体的青海拉面产业已然成为青海省的名片。马丽萍说:“青海拉面产业的发展历程,有增收致富的经济篇章,同时也饱含感人且励志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青海民众的勤劳和智慧。”

  西宁市居民李季润对记者说,当地民众热衷手工拉面,面食文化成为当家主食,“因为工作忙碌,我很少在家里做饭吃,下班以后,随便钻进一家拉面馆,吃完面再喝碗汤,足以消除整天工作的疲惫感。”他说。

图为展示区展出的青海拉面延伸产品。陈宗淇 摄

  青海拉面如何探索出“三店合一”的道路?

  马丽萍解释道:“在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很多青海拉面店已形成拉面店+青海特产展示店+大美青海宣传店的合体,让各地游客能吃到拉面,更能在拉面店中感受大美青海,在真实又细微之处做到‘青货出青’。”

  目前,青海拉面在全国337个城市拥有店面3.26万家,从业人数近20万人,生产经营性收入达200亿元,行业利润、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均超过青海省平均水平。

  来自江苏的游客刘牟林品尝刚出锅的面时说,“青海拉面很有嚼劲,吃完这碗我还要再续。我已经和现场的一个师傅商量好了,等我感受完青海风景后带上一些产品回江苏。”(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发布十大影响力案件和100件典型案例

基本工程的开支亦由过去5年平均每年约760亿元,增加至2023/2024年度约850亿元,陈茂波称,这主要因为近年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土地房屋项目,以及其他改善环境及民生的基建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谈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

此前同步搭载发射的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已于3月29日进入环月使命轨道,4月3日成功实施双星分离,正在开展系列通导技术验证。

哈尔滨地铁二期规划被退回

慢,曾是乌镇的底色。直到十年前,一群寻梦人叩响了古镇的大门,他们用一条条网线编出了现代化的智慧水乡。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当数字化新风拂过《从前慢》的扉页,当“互联网之光”照进千年古镇的旧梦,一切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

王毅:坚持一中原则,就应该支持和平统一

空投也无法准确控制物资的降落地点。如果空投物资流向需要援助的人,而不是受风向影响掉进大海里,这是幸运的事情。此外,空投援助的成本很高。因此,我们应集中精力采取能够真正解决加沙民众需求的方式,那就是通过道路定期向加沙地带运送援助物资。

申真谞创农心杯跨届16连胜新纪录

隋军委员发言说,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极大增强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广大侨胞将继续秉持爱国爱乡爱家人的优良传统,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者、重要推进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力、作出新贡献。

相关资讯
2024雄安马拉松鸣枪开跑 15000名跑者用脚步丈量“未来之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重要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其中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代高等教育要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能力,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卫者和传播者,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要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打造一批研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课”,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用好社会实践这个“第二课堂”,鼓励研究、传播、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重视本科招生阶段志愿选择对青年志向的影响,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北京大学已将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等优势专业纳入强基计划,选拔培养有志于投身文化传承创新事业的青年学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储备优秀人才。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