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艾彩女王调视频

时间:2024-05-07 16:12:31 作者:东西问丨吴静:雕塑艺术如何成为中法文化交融的“使者”? 浏览量:10891

  中新社上海5月6日电 题:雕塑艺术如何成为中法文化交融的“使者”?

  ——专访罗丹艺术中心(中国馆)负责人、艺术品收藏家吴静

  作者 高志苗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都是世界艺术文化大国,两国的艺术人文交流为文明互鉴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其中,雕塑艺术如何成为中法文化交融的“使者”?作为旅法华人,罗丹艺术中心(中国馆)负责人、艺术品收藏家吴静近年来致力于推动中法文化交流,她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今年初,由海派艺术馆、罗丹艺术中心(中国馆)联合主办的“永恒的爱”十九世纪欧洲经典艺术展在上海开展。十九世纪欧洲经典艺术作品有何特点?同时期中西方雕塑作品有何异同?

  吴静:18世纪至19世纪的雕塑艺术在东西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在18世纪至19世纪,西方雕塑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巴洛克风格在18世纪初仍占主导地位,强调戏剧性与运动感。随着启蒙思想的兴起、新古典主义崛起,雕塑家如安东尼奥·坎诺瓦提倡对古典文化的回归。19世纪前半期的浪漫主义注重情感与幻想,而在19世纪后半期,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转向更为真实和直观的表达,比如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体现了对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关切。这一时期的西方雕塑,从优雅的新古典主义到充满个性与真实感的印象主义,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艺术面貌。与西方不同,东方雕塑则保持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尤其在佛教雕塑、传统工艺和文人画等方面表现出独特风格。

“永恒的爱”十九世纪欧洲经典艺术展展品《维纳斯与小天使》。上海海派艺术馆 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的收藏中,是否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东西交融”作品?您何时开始从事此类收藏?这给您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吴静:说到“东西交融”,不能不提法国雕塑家保罗·兰多斯基的作品《中山陵·孙中山坐像模型》。这是一件高89厘米的石膏像。创作这件作品时,孙中山的儿子孙科长住在雕塑家的工作室配合其雕塑工作。以这尊石膏孙中山雕像作为样本而订制大理石材质的孙中山雕塑,高度超过四米,现安放于南京中山陵祭堂中。

  我从小就喜欢雕塑,每次看到桥上和建筑物上的雕塑都会驻足很久。在博物馆里,我会欣赏每一尊雕塑,我感觉它们虽然是静止的,但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让我想要了解每一尊雕塑背后的故事。偶然的机会,在收藏界朋友的影响和帮助下,开始尝试收藏一些雕塑类艺术品。收藏促使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也激励我接触新的艺术品,这是个永无止境的循环,我希望不断提升藏品的历史、审美和研究价值。同时,这也改变了我的事业发展方向,让我把雕塑收藏、展示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南京中山陵祭堂内的孙中山坐像。泱波 摄

  中新社记者:您为什么青睐汉白玉艺术作品?

  吴静:汉白玉是一种大理石,其如凝脂般的质地,类似肌肤的纹理和光泽,非常适合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西方文化里洁白的颜色也是高雅、圣洁的象征。汉白玉在西方艺术中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左右,当时东方主义在欧洲兴起,汉白玉雕塑作为中国艺术品的一部分,成为欧洲贵族和富商收藏的对象。特别是在古典和新古典主义时期,西方艺术家们追求对古代文明的回归,将汉白玉的白色和高雅用于表达理性、对称和古典美。汉白玉至今仍在西方雕塑家的作品中受到欢迎,成为跨文化和跨时代的独特艺术元素,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对艺术领域的深刻影响。

  中新社记者:中法都是世界艺术文化大国,您认为两国的艺术人文交流为文明互鉴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雕塑艺术如何成为中法文化交融的“使者”?

  吴静:中国和法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20世纪初,有一批杰出的中国艺术家选择前往法国留学,例如徐悲鸿、赵无极等。这些留法艺术家融汇中西,留下了丰富而重要的艺术遗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文化交流在中法关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艺术人文交流促进理解和尊重,加深人们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减少误解和冲突。

  我觉得中国文化的底蕴是形象思维,这让中国人更能理解多维视点和变幻不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雕塑正是典型的三维艺术,需要观众靠感觉和耐心,以动态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因此我觉得西方的雕塑比绘画更容易让中国人理解,是中法文化交流的理想“使者”。

  中新社记者:作为旅法华人,您通过自身搭建了中法艺术交流的桥梁,您的初衷是什么,未来有何计划?

  吴静:我的初心很简单。我想让中国国内的博物馆变得多元化,让大家更方便地接触欧洲文化,让更多同胞欣赏到西方艺术家的真迹,让更多欧洲百年前的雕塑、油画、古典家具在现代中国得到新的诠释与感悟。

吴静向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王度(Joan Valadou)介绍展品。受访者供图

  我认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博物馆则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很高兴,也希望能够促成越来越多的展览、对话,为东西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更多机会,这将是我作为“文化的搬运工”得到的最好回报。(完)

  受访者简介:

罗丹艺术中心(中国馆)负责人、艺术品收藏家吴静

  吴静,罗丹艺术中心(中国馆)负责人,第三代法籍华裔,致力于推动中法文化交流,在上海等多地举办欧洲艺术作品展。2021年,被法国卢浮宫写入名人墙。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2024年“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亮相天津广东会馆

灯光渐暗,音乐渐起,“五一”假期,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以下简称“贵林社”)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今年20岁的邓睿诗和朋友一行五人围着方桌,一边品茶、一边互动“接梗”。

(聚焦博鳌)追“新”逐“绿” 业内人士共话能源低碳转型

日前,记者在和硕县塔哈其镇辣椒育苗基地看到,一车车辣椒幼苗从育苗大棚运往高标准农田。在种植户唐苗苗的辣椒种植地里,辣椒移栽机不停地来回穿梭,有的人忙着搬运育苗盘,有的人忙着向移栽机放苗,一株株辣椒幼苗在移栽机的“吞吐”下,精准栽种到农田里。大田中已移栽好的辣椒苗为广袤土地铺上一层新绿,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春耕生产画卷。

“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欢迎香港青年投身国家极地科考事业

团队发现,丘脑底核与感觉运动皮质的互连和治疗肌张力障碍的相关性最大;与主要运动皮质的互连和治疗图雷特综合征的相关性最大;与辅助运动皮质的互连和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性最大;与腹内侧前额叶和前扣带回皮质的互连和治疗强迫症的相关性最大。

日本冲绳国际大学集会要求美军关闭普天间基地

大肠癌是率先纳入上海社区筛查的癌种。从2013年起,上海市启动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至今已累计筛查589万人次,诊断时早期比例达46%。通过社区筛查检出的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了85%,较同年全市50岁以上大肠癌患者生存率高出21个百分点,大幅延长了大肠癌患者生存期。据透露,今年,上海计划继续向50万名居民提供免费的大肠癌筛查服务,推动早日实现“50岁以上人人参加一次大肠癌筛查”的目标。

布林肯称中国扭曲全球信息环境 中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本报讯 (记者庞慧敏 通讯员蒋少萱)“很荣幸,成为第一批拿到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人!”3月1日,首批获得病患陪护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护理员方芳告诉记者,做了6年“护工”的她,如今终于能“持证上岗”。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