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女舔足

时间:2024-05-05 18:49:09 作者:敦煌壁画修复师李波:每一次“大考”的身体虽苦,但内心丰盈 浏览量:63783

  中新网兰州5月4日电 (戴文昌)“家里有一位修壁画的父亲,这对我影响是极大的。”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波说,“父母在饭桌上聊的都是敦煌莫高窟。”1990年,在父亲李云鹤影响下,学习绘画专业的李波成为一名壁画修复师,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这些珍贵壁画和彩塑“问诊治病”。

  近日,李波作为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优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单列表彰。

  修复敦煌壁画彩塑,对修复师而言是一场“大考”。李波说,“入行后,父亲对我讲得最多的就是对待文物修复态度。从前期研究到后期修复,每一步都要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少留遗憾,他的话我牢牢记在心里。”

图为敦煌壁画修复。(资料图) 南如卓玛 摄

  “文物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谈到文物修复,李波强调最多的就是“敬畏”,文物的不可再生决定着“要对文物永远保持敬畏之心”。李波一直坚持修复文物最小干预原则“不拘泥于过去的经验,不停改进创新材料以及工艺,在最小干预的前提下保护好文物,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真实性。”

  面对“千年伤病”缠身的石窟壁画和塑像,在细如发丝、微如芝麻的壁画“伤口”上一点点实施“微创手术”,除尘、灌胶、滚压、回贴,发展到后来整体分层揭取、搬迁复原;在塑像方面,从修复糟朽、断裂、倾倒塑像,发展到复原大型塑像……

  “我们都管修壁画叫作‘面壁’。这项工作看似劳动强度不大,但必须全神贯注。”李波说,不同的保存环境、不同的结构层,决定了每一处病害都不一样。面对不会说话的“病人”,怎么把壁画的“病”治好,很考验功夫。

  文物修复师像医生一样,将文物从时间流逝和自然打磨中拯救出来。在李波的印象里,父亲常说,“对待文物要有感情,知道它的可贵才能用心保护它。一旦要修,就要修到最完美的状态,宁可不修也不能修坏了。”

  文物修复工作苦不苦?一个姿势就要保持很久,甚至会因此落下职业病,怎么会不苦?可李波说,“身体是苦的,但内心却是丰盈的。每当看到修复好的文物,这种成就感带来的喜悦是无可比拟的。”

  李波常对年轻人说,修复文物其实是一个不断闯关过程,要有越挫越勇的韧劲。修复壁画的过程也是修心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便“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与文物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时间的侵蚀下,壁画遭遇的病害有空鼓、起甲和酥碱等等,它们让精致的图案变得模糊、破损,有时像鳞片一样翘起,有时结满白霜,有时甚至变得疏松、脱落。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148窟壁画数字化采集现场。(资料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修复师们的工作,就是拿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工具,除尘、填垫、脱盐、粘结、按压、支顶……帮助壁画对抗时间。李波说,文物修复并不是修复者的主观创作,在修复或复原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尊重原作的原材料、原工艺,遵循原真性和完整性。

  “每个修复项目都可能遇到困难。”李波说,看起来都是颜料层起甲这种病害,但由于保存条件的差异或载体层的不同,修复材料和工艺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认真思考、仔细调查,才能找到更适宜的方法和策略。(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市场监管总局:瞄准霸王条款,纠正一批、查处一批、曝光一批

“这些孩子是沉默的少数,我们和社工一起去排摸时,发现很多人迫切需要改善学习、生活环境。”上海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副主任韩晗告诉记者,改造项目缘于上海全市700名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日常走访服务,“我们的社工主要面向困境、闲散、违法涉罪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服务,大家走访发现,很多困境未成年人的居住环境差、缺少基本学习条件”。

习言道|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

三亚3月19日电(张月和)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3月16日至20日在三亚举行,其间召开种业新型创新体系暨企科合作专题报告会,多位业界人士表示,企科合作是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捷径,在新型企科合作中,种业企业应发挥主导作用,推进企科深度融合。

定了!克宫:普京将于2月29日发表年度国情咨文

(二)《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股权激励分期纳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22〕16号)。

多国驻华大使:“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带来机遇

长江救援队经常参加救援的人员约400人,是一支中型民间救援队。负责人张建民告诉《中国慈善家》,政府购买服务是救援队的主要资金来源,比如每年武汉举行的国际横渡长江节和武汉水上马拉松都需要安保工作,长江救援队作为当地经验丰富、救援能力强的专业组织,会承接此项工作。“但这笔收入不够救援队平时的开销,即使精打细算,还会有20万到30万元的缺口。”

北京集中推出稳岗扩岗促就业、精准就业帮扶等十项行动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

带着“幸福草”的美誉,菌草又被赋予“生态草”的全新使命。“菌草根系发达、适应性广,可在坡地、沙地、盐碱地快速生长。”曾任驻宁菌草技术扶贫工作队队长的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黄国勇感慨,“高大的菌草扛住风沙,在戈壁滩上扎下根来。”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