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umhom2.com

时间:2024-05-02 11:26:16 作者: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商部署“五一”期间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工作 浏览量:44400

  中新网4月30日电 据水利部网站消息,29日,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刘冬顺主持防汛会商,传达贯彻水利部关于做好“五一”期间有关工作的要求,分析研判流域汛、旱情发展态势,安排部署“五一”期间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工作。

  据水文气象预测,5月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洞庭湖、鄱阳湖来水继续偏多。预报未来一周,长江流域有两次降水过程,4月29日至30日,长江流域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降水过程,沅江、湘江、赣江及抚河过程累计面雨量50至70毫米;5月3日至5日,长江流域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降水过程,陆水、洞庭湖水系东部、鄱阳湖水系过程累计面雨量50至80毫米。考虑实况及预见期降雨,乌江中下游、三峡区间、洞庭湖水系支流沅江、资水、湘江,鄱阳湖水系支流赣江、抚河,陆水以及相关区域中小河流、水库可能发生明显涨水过程,降雨落区内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局部强降雨引发山洪地质灾害的风险高。

  会商强调,4月1日入汛以来长江流域来水偏多,长江中下游干流和两湖水位较多年平均偏高2.0米至2.7米,“五一”假期长江流域将再遇较强降雨过程,降雨覆盖范围广,且与前期两湖水系部分强降雨区重叠,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扛牢水旱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全力做好各项防御工作。

  一要压紧压实防汛责任,坚持滚动会商研判,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认真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思想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

  二要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密切跟踪雨水情变化,重点关注局地强降雨可能导致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等次生灾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精准“叫应”提醒,及时开展梅雨期流域来水趋势会商研判。

  三要科学精细调度流域水工程,持续优化三峡、丹江口等重点水库消落调度,确保水库群按计划积极主动消落到位,并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做好生态调度和库尾减淤调度试验,加强陆水水库等委管水库预报调度。

  四要确保水库安全度汛,严格水库调度运行管理,进一步强化水库库容管理,做好中小型水库特别是病险水库的巡查防守和隐患排查,加强在建工程安全度汛管理。

  五要积极支持西南地区抗旱工作,准确掌握旱情动态,筑牢旱区当地、近地、远地供水保障“三道防线”,全力保障供水安全。

  六要抓好备汛重点工作落实,有序推进汛前检查、防洪调度演练、控制性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审批等工作。

  七要做好信息报送和发布,及时报告汛旱情重要信息,严格相关信息审核发布,加强舆情监测及处置应对。

  八要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智能化水平,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进一步加强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工程调度实践中的应用,提升陆水水库的预测预报系统能力。

  会后,长江防总、长江委向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贵州、陕西省(直辖市)防指及水利(务)厅(局)发布汛情通报,要求压紧压实防汛责任,加强“五一”期间监测预报预警、滚动会商研判、水工程调度和抢险技术支撑,重点抓好强降雨区内施工工区、旅游景区、农家乐、露营地等风险点山洪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防御,做好在建工程、病险水库等重点薄弱环节的巡查防守,强化中小水库安全度汛以及城市地下场所和低洼易涝区排涝防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哪吒X、赛力斯蓝电“小毛病”不断 长安欧尚远程升级“玩消失”

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至今仍有22亿人无法享有安全管理的饮用水服务,35亿人缺乏安全管理的卫生设施。因此,目前距离联合国到2030年确保人人享有这两项服务的目标仍很遥远,这些不平等现象可能会继续加剧。2002年至2021年,干旱影响了14亿多人。截至2022年,全球约有一半人口至少在一年中有部分时段严重缺水。气候变化预计会加剧有关问题的发生频度和严重程度,对社会稳定构成重大威胁。

6小时内或有雹灾 甘肃三地发布冰雹橙色预警

安徽提出,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行政立法,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更好以政府诚信赢得社会公信。

新疆天山南北欢庆元宵节

广州10月2日电 (记者 王坚)来自粤港澳的逾200名青少年网球运动员2日齐聚广州,参加2023粤港澳大湾区“香港赛马会杯”青少年网球邀请赛。

超30城房子可“以旧换新”,怎么换?需注意哪些问题?

“从前仅从影片中大致了解,这次亲身体验、亲眼看到,感觉是不一样的。”台北大学经济学系学生林新越对技术创新颇感兴趣,无论是深圳的大疆、腾讯等科技大厂,还是陕西的智慧农业示范园,都让他感受到大陆科技发展脉动。

港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 专家指A股复市带动港股向好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