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跟马眼

时间:2024-05-04 12:30:28 作者: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展示独特拉面文化 浏览量:61124

  中新网西宁5月3日电 题: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展示独特拉面文化

  作者 陈宗淇

  时值“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为“青海拉面未来可期”的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新千广场拉开帷幕。

图为观众在活动现场拍照。陈宗淇 摄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展示区展出拉面成品,可品尝手工拉面,亦有牦牛肉干、甜醅等青海特色美食,相关从业人员“各显神通”,吸引来往行人。

  “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的‘东方庞贝’——喇家遗址曾出土‘世界第一碗面’,尘封4000年,其形态依旧清晰可辨。”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会长马丽萍在活动现场介绍说。

  青海拉面品牌众多,该省形成以“青海拉面”为统领,以“四千年喇家青海拉面”“高原姑娘”等上百个子品牌组成的拉面产业品牌体系。

  马丽萍介绍,“青海拉面不仅是青海的美食代表,更是青海民众的奋斗史。青海拉面见证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农民依托这一‘特技’,创业奋斗,甚至走出国门。”

图为拉面师傅在展示区内拉拉面。陈宗淇 摄

  青海拉面产业的故事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青海省化隆县的韩录等第一代拉面人靠一碗拉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拉开了青海拉面产业发展的序幕。

  1982年,世居化隆县巴燕镇庙尔沟村的韩录与妻子在厦门开了一间拉面馆,多年打拼后,青海拉面为人所熟知。再到后来,韩录带领着村里人走出大山。

  如今,以化隆县民众为主体的青海拉面产业已然成为青海省的名片。马丽萍说:“青海拉面产业的发展历程,有增收致富的经济篇章,同时也饱含感人且励志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青海民众的勤劳和智慧。”

  西宁市居民李季润对记者说,当地民众热衷手工拉面,面食文化成为当家主食,“因为工作忙碌,我很少在家里做饭吃,下班以后,随便钻进一家拉面馆,吃完面再喝碗汤,足以消除整天工作的疲惫感。”他说。

图为展示区展出的青海拉面延伸产品。陈宗淇 摄

  青海拉面如何探索出“三店合一”的道路?

  马丽萍解释道:“在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很多青海拉面店已形成拉面店+青海特产展示店+大美青海宣传店的合体,让各地游客能吃到拉面,更能在拉面店中感受大美青海,在真实又细微之处做到‘青货出青’。”

  目前,青海拉面在全国337个城市拥有店面3.26万家,从业人数近20万人,生产经营性收入达200亿元,行业利润、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均超过青海省平均水平。

  来自江苏的游客刘牟林品尝刚出锅的面时说,“青海拉面很有嚼劲,吃完这碗我还要再续。我已经和现场的一个师傅商量好了,等我感受完青海风景后带上一些产品回江苏。”(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浙江杭州释政策强信心 助台商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

“工艺比较繁琐复杂,费工费时,所以称为‘工夫’。”林鸿认为,制作“坦洋工夫”关键在“工夫”两字,每道工序皆有诀窍,传统工艺的核心仍是机械无法取代的;“坦洋工夫”最早主要出口西方国家,为了满足当地标准、喜好,通过精加工使茶叶的外形特征整齐、均匀,制作技艺由此传承了下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石家庄教育科研基地揭牌

“这些孩子是沉默的少数,我们和社工一起去排摸时,发现很多人迫切需要改善学习、生活环境。”上海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副主任韩晗告诉记者,改造项目缘于上海全市700名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日常走访服务,“我们的社工主要面向困境、闲散、违法涉罪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服务,大家走访发现,很多困境未成年人的居住环境差、缺少基本学习条件”。

“十大公民举报案例”案例五:群众举报境外咨询机构搜集敏感信息

在基层一线,女性力量像涓涓细流,浸润着乡村振兴之路。来自羌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余绍容,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回顾20余年基层工作,51岁的她给记者算起了“发展账”。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超8.5万列 中方回应

其中,莲花县充分发挥“侨企之家”载体作用,开展“进企访困”“普惠金融”等活动,解决企业问题诉求151个,调解涉及劳动、经济、合同等纠纷案件117件,在凝聚侨心侨力,助力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侨力量。

南部战区回应菲方组织“联合空中巡逻”

“这种盘珠扣,古代只有盘扣,我们现代加上珠子,更时尚。”高黔也是温州高尔达钮扣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介绍,伴随国风潮、汉服热不断“出圈”,桥头镇大大小小70多家纽扣公司及加工厂都参与了该款纽扣生产,而专做国风纽扣的企业也从原先的两三家增加到了七八家。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