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eyla美脚

时间:2024-05-08 14:45:39 作者:从三次首飞 看长征六号系列火箭的数、速、术 浏览量:61522

  中新网上海5月7日电 题:从三次首飞 看长征六号系列火箭的数、速、术

  记者 郑莹莹 马帅莎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能参与运载火箭首飞的机会一只手数得过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程刚感慨地说。

  从“长征六号”到“长征六号甲”(又称“长征六号改”)再到7日发射的“长征六号丙”。短短九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研制团队已经历了三次火箭首飞。

研制场景,资料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供图)

  三个首飞时刻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一箭20星”创造当时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新纪录,也拉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

  2022年3月29日,长征六号甲(又称: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这是中国首款固液捆绑中型运载火箭。

  2024年5月7日,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

研制场景,资料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供图)

  加速“成长模式”

  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总指挥丁秀峰介绍说,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充分“继承”了长征六号和长征六号甲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熟技术和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复制品,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快速成长除了得益于既有型号的成熟产品,其自身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研制模式和关键技术的升级换代。”

  相对于现役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取消了气动风洞试验、全箭模态试验、舱段静力试验等大型地面试验。“虽然我们已经竭尽所能地将长六(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和长六甲(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了长六丙(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但还是觉得不够。”李程刚说。

  于是,研制团队给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做个“脑科手术”,实现在中国运载火箭中首次应用AAC(Adaptive Augmentation Control,自适应增广控制)技术。由此,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大脑”——控制系统变得更聪慧,可以指引“智能驾驶”。

研制场景,资料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供图)

  “去任务化”省时妙招

  对于一款面向商业发射市场的火箭来说,研制速度很重要。严格来说,“长征六号丙”的研制仅用了3年多,比火箭的传统研制周期缩短了30%以上。

  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研制团队采用了“去任务化”省时妙招。所谓“去任务化”,就是最大化地统一产品状态,先打造出一发可适配多任务要求、可滚动组批投产的“标准火箭”,在后期发射任务明确后,按照卫星配套要求,在“标准火箭”上开展适应性的加装和改进。

  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余延生说,“这就像我们购买电子产品时的标配和选配,通过‘去任务化’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灵活性,满足商业航天市场高频次、高密度发射的需求。”

  火箭从点火升空到完成载客任务,有的只需要10多分钟,但其成熟历练之路,往往长达几十个春秋。首飞的背后是一次次迭代升级,加速的背后是一次次厚积薄发,“新生代火箭”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将奔向更宽广的天地。(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新业态、新焦点 网购纠纷需新解

根据斯诺克最新世界排名,范争一排名第34位。本届赛事中,范争一首轮以6:2力克世界排名第15位加里·威尔逊,随后又以连胜四局的表现,6:3逆转世界排名第三的马克·艾伦,闯入八强。但最终1:6不敌罗伯逊,遗憾止步。

起笔“高质效” 奋力书写公平正义的检察之答

杨智伃也表示,在年轻化的过程中,要给年轻人舞台、给年轻人进入决策圈的机会、更要贴近年轻人的潮流,相信在新的一年改革的脚步会继续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走进雪域“桃花源”——青藏高原乡村发展见闻

首先,是选手身份和“配速员”身份的区别被模糊了。商业马拉松赛事中,找被俗称为“兔子”的配速员进行带跑、帮助破风、控制节奏,可以说是行业惯例,并无争议,何杰在今年3月下旬刚在无锡成为首位进入“206”大关的中国选手,同样得益于“兔子”。但是,区别在于,在比赛中,“兔子”大多会戴上特殊标识,以便和正式参赛的选手区分。在无锡比赛时,三位外籍选手夺得了比赛的前三名,何杰则是作为中国选手中的第一名领奖(赛事第四名)。

天津邮轮旅游实现新春“开门红” 1月以来出入境55100余人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

湖南靖州飞山迎雾凇 寒梅傲雪“绽放”

由于道路损毁,救援车辆无法直达七山村,救援官兵只能卸下冲锋舟等救援设备,手抬肩扛徒步穿越林区去海浪河边。雨里的路湿滑难走,加上救援设备沉重,两公里的路走了将近一个小时。看到岸边焦急等待的村民,救援官兵迅速装设备,让冲锋舟下水。但水流湍急,冲锋舟启动后官兵们才发现,想要直接开到对岸几乎不可能。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