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舔脚踩踏视频

时间:2024-05-05 04:06:05 作者:追光的你丨林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治沙人” 浏览量:89401

  学习·故事

  追光的你丨林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治沙人”

  彭晓玲

  是怎样的决心,让6位老人义无反顾地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手印?是怎样的坚守,让这片不毛之地如今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着农田村庄。

  为守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6位老人在承包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多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扎根沙漠、治沙造林,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重要贡献。

1983年,“六老汉”一代治沙人在“地窝子”生火做饭。新华社发(八步沙林场供图)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个距离古浪县城30公里的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

  此时正是当地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的好时节,几位林场职工在辛勤劳作。

  “这里治沙用的植物有哪几种?”“乡亲们生活怎么样?”……大家认真作了回答,还为习近平演示如何压草方格。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来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实地察看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我来试试。”话音未落,习近平俯身拉起了开沟犁,同大家一起干起来,不一会儿就在沙地上开出一道两米多长的直沟。

  “一看总书记就是‘庄稼好把式’,是种过地的人。”

  “我干农活这点力气还是有的。”

  ……

  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习近平赞誉道,“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习近平的殷切嘱托,激励着林场职工不忘初心,继续奋斗。

2024年4月10日,群众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麻黄塘沙区用草方格压沙。新华社发(无人机照片)

  从最初的“一棵树,一把草”到“草方格+沙生苗木”,再到“固、管、护、养一体化”“互联网+治沙”,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八步沙林场的防沙治沙进度和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0多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0多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00多万株……40多年来,林场职工们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付出,习近平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正如习近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所言,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制图:黄卓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春节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3亿人次

“在选品时一定要结合大数据进行筛选,精准把握目标客户群体喜好,同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让数据为我所用。”不论前一天忙碌到多晚,熊见波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到仓库,为团队伙伴详细讲解从选品到生产、物流等各环节的技巧和“干货”。

中央民族乐团献上“古琴之夜” 四代琴家同台奏响千年之音

经查,岳跃生背离初心使命,无视党纪国法,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政商关系“亲”“清”不分,处心积虑以串供、伪造证据等方式对抗组织审查;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默许、纵容特定关系人利用其职务影响力获取巨额回报;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承揽工程项目等方面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乡村行·看振兴)荒地变“宝地” “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江西湖口乡村振兴

  答:公证服务是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多年来,司法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利企便民的决策部署,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证法律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公证减证便民取得良好成效,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和公证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减证便民部署要求,不断深化部门协同、强化创新推动、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完善公证利企便民制度机制,公证服务质效明显提升,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走进雪域“桃花源”——青藏高原乡村发展见闻

企业是创新主体共识更加强烈。2024年,浙江计划新增科技领军企业1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新建省级创新联合体10家以上。湖北将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0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以上。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常委成岳冲:信用修复为经济大循环注入“源头活水”

“十几年前,很多人都不理解,看不见的空气还能买卖?认为我们是招摇过市的骗子,这几年我们反而成为被排队邀约的‘座上宾’。”尽管中国官方几年前已经为“碳排放管理员”这一绿色职业正名,但从事低碳项目开发十余年的兰州“90后”邵文瑞仍喜欢自称为“碳”路者。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