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papa小主小清新踩踏

时间:2024-05-06 08:29:58 作者:让中塞铁杆友谊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浏览量:96809

  中国和塞尔维亚是历经风雨、患难与共的“铁杆朋友”。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塞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我这次访问塞尔维亚,就是希望同塞方一道,通过深入交流和广泛协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中塞两国和两国人民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做永远的朋友、真诚的伙伴。”时隔8年,习近平主席即将再次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必将进一步拉紧两国和两国人民友好的纽带,推动中塞关系迈上新台阶。

  两国元首始终从战略高度引领中塞关系发展方向。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塞期间,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将中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保持密切沟通,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2023年10月,武契奇总统率领庞大政府代表团赴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体现了塞方对中国的尊重、友好和重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方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塞关系,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坚定支持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

  经贸合作硕果累累,极大丰富了中塞关系内涵。2023年,中塞双边贸易额达43.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7倍多。2022年,中国首次成为塞尔维亚最大直接投资来源国。中资企业连续多年排名塞尔维亚前三大出口创汇企业。两国在基建、产能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务实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两国共建“一带一路”亮点纷呈。贝尔格莱德泽蒙—博尔察跨多瑙河大桥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建设的第一座桥梁,E763高速公路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匈塞铁路是中国高铁在欧洲的首单,也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中国建造”和“中国制造”实实在在助力塞尔维亚发展。

  人文交流将中塞两国人民的心拉得更近。随着两国互免签证、互认驾照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以及中塞直飞航班的开通,双边人员往来数量大大增加。塞尔维亚孔子学院越办越好,孔子课堂深受欢迎,“中文热”“中国文化热”持续升温,中文学习者越来越多。如今,中国开设塞尔维亚语的高校增至11所,学习塞尔维亚语的人数不断增多。中塞双方连续多年成功举办“欢乐春节”活动,优秀中华文化展演吸引塞民众积极参与。

  中塞友好有太多真情令人感动,太多瞬间值得回味。无论是新冠疫情期间武契奇总统迎接中国援塞抗疫医疗专家组时在塞尔维亚国旗和中国五星红旗上献上的深情亲吻,还是中塞工人共建匈塞铁路流下的辛勤汗水;无论是塞方一次次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仗义执言,还是中方坚定支持塞主权和领土完整,都生动体现出中塞友谊的历久弥坚、牢不可破。

  塞尔维亚俗语说,朋友是时间的果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方愿同塞方携手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深化政治互信,扩大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中塞铁杆友谊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为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

  作者:李明

  来源:人民日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民进党内部抢位子?台防务部门负责人儿子突然被爆疑涉黄

参展期间,中国展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旅推广活动。展台循环播放中国文旅宣传片;发放俄文版中国旅游资料和精美文创产品;开展中医、太极拳、国画等传统文化展示;策划推出音乐欣赏日,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曲目《喜洋洋》、古筝《兰亭序》曲调悠扬,吸引观众拍照、录像;美食品尝日热闹非凡,精美的中国传统小吃为俄民众带来“中国味道”。初步统计,参展期间近1.5万人到访中国展台咨询洽谈。

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实现良好发展——中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马耳他属于欧盟成员国,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被誉为“欧洲后花园”。1972年中马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开展诸多交流与合作。在首届进博会上,中马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耳他共和国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马耳他正式加入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

中国海警舰艇编队3月20日在我钓鱼岛领海巡航

在当今世界石化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绿色低碳化的发展潮流下,降油增化即走小油品大化工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补齐短板,补链筑链,尤为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对此专门提出,要增强烯烃、芳烃等原料供应能力,推进石化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塑料、橡胶和专用化学品。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对于这位新年来访的首位非洲国家元首,中方的欢迎仪式有哪些令人回味的细节?中国和这个“钻石王国”都有哪些“患难见真情”的友谊故事?《联播观察》与您一同“走进”现场。

中国驻中非大使馆发布紧急安全提醒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