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免费玉足脚交视频

时间:2024-05-02 19:05:57 作者:“农业走廊”绘出现代农业新“丰”景(新时代河西走廊见闻③) 浏览量:25898

  有“金张掖”之誉的甘肃省张掖市,今天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制种基地,这一贡献让新时代河西走廊增添了一张“农业走廊”的新名片。

  河西走廊和农作物“种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100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开辟了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引进葡萄、苜蓿、石榴、芝麻等种子。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真实还原了这段文明交流史——

  一粒粒西域种子远道而来,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在大江南北开枝散叶。

  如今,一粒粒甘肃种子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2023年,甘肃外繁制种面积近9万亩,近10年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子5.13万吨,货值51.29亿元。

  干旱少雨、戈壁遍地的河西走廊,缘何成为种子繁育的“农业黄金走廊”?

  既有先天禀赋,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丰盈,“天干地不干”,利于种苗生长、制种晾晒;

  更靠后天努力,向科技要产量、向节约要水源、向光热要品质,“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变身致富“希望田”。

  一犁春泥,万象“耕”新。张掖市甘州区万亩玉米核心种源扩繁基地里,无人播种机纵横驰骋,北斗卫星精准导航,铺膜、铺设滴灌设施、施肥、播种实现一体化作业。

  “铁牛代耕牛、小田变大田,‘种子选手’跑出加速度。”张掖市种子管理局局长张东昱介绍,单台机器日覆膜播种面积超50亩,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黄棒子”孕育“金种子”,“张掖玉米种子”成为全国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甘肃省玉米种子产量6.8亿公斤,占全国总需种量比重超过55%,全省玉米制种面积达165.5万亩。其中,张掖市制种面积超过100万亩,年产优质玉米种子4亿公斤以上。

  莫高窟里珍藏的80余幅农作壁画,见证着河西走廊悠久的农耕文明。充满希望的田野,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步入甘肃兰州市区的“甘味”品牌推广运营中心,200种来自河西五市的“甘味”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展示墙上,莫高窟农作壁画栩栩如生,扫描二维码,策鞭赶牛、庭院打场等虚拟现实场景立马活灵活现。

  如何在寒旱的贫瘠土地上播下希望种子?2017年,甘肃省印发《关于河西戈壁农业的发展意见》,提出“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近年来,依托国家现代种业“南繁北扩”功能布局,河西走廊培育了“陇油6号”等一批超强抗寒冬品种,可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极端低温环境中越冬。

  由此,冬油菜种植区域向北跨越13个纬度!目前,超强抗寒冬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37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27亿元以上,减少沙尘逾1000万吨。

  既“增绿”,又“生金”,乡亲们过上了甜日子。在张掖市临泽县,近60%的耕地用于制种,约60%的农民收入来源于制种,约60%的农民从事制种产业。2023年,河西五市制种产业总产值逾110亿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2021年9月,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甘肃农业大学,迄今审定作物新品种33个。切实提高河西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列入甘肃省《“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

  “小蘑菇”装上“科技芯”,戈壁滩上仅张掖市就建成菇房110座,420多万瓶鹿茸菇同期生长。

  2023年,甘肃省瓜菜花卉制种面积达44.5万亩,产种3377.9万公斤,占国内市场总需求量约50%。河西走廊正绘就着现代农业新“丰”景。(人民日报 记者 董洪亮 王锦涛 戴林峰)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司法部:经营者不得实施“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

区小平在澳门妇女联合总会担任常务理事期间接触了多宗涉及女性的纠纷维权案例,特别容易共情女性的职业困境,在接到黄女士的仲裁请求后,区小平先耐心倾听黄女士的诉求,选择了开展“背对背”调解。

香港大学教授李成:要找到应对机制,避免人工智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法院认为,被告人赵留超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一人轻伤,三人轻微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赵留超主观恶性大,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应予严惩,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东西问·中外对话】德国知名学者:欧美社会应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下一步,福建省将推进全省一体化公共数据体系建设,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深化拓展一体化融合执法、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等精准治理应用,以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安徽颁30条举措促经济 将助至少5000家次企业出境拓市场

“几天前一看到通知,我就找出来了厚外套、羽绒坎肩,还有一双靴子,都是八九成新,希望给西部孩子们送去一份温暖。”居民路阿姨说。像路阿姨这样的热心居民还有很多,有的不仅捐出家中的闲置衣物,还特地购买了新衣服。

【光明论坛】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

在外广西籍杰出人才代表、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谢涛长期从事软件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在软件测试、软件解析学、软件安全、软件自动化、智能化软件工程、可信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突出研究成果。“我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家乡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希望能在电子信息领域开展项目落地与合作。”谢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