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凛龙yapoo黄金传说

时间:2024-05-05 12:20:10 作者:“香港不止烟火气”——访港旅客的城市文艺漫步 浏览量:48743

  中新社香港5月3日电 题:“香港不止烟火气”——访港旅客的城市文艺漫步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站在天桥上望过去,矗立太子道西近一个世纪的圣德肋撒堂匿藏于一片鱼木树花海里,奶黄色的花球挂满树冠。旅人无不耽溺于这处春光,来自深圳的诗晴便是其一,与友人在树下“打卡”,为捕捉到属于香港的“限定浪漫”兴奋不已。

  “其实香港不止有港风的招牌、充满烟火气的街巷,还有很多文艺角落。”这日,诗晴打算与友人趁“五一”假期来一场春天里的城市文艺漫步,中新社记者决定加入其中,一窥旅客眼中的香港底色。

图为香港大馆举办“霓续”展览,通过标志性的霓虹灯故事,展示香港独特而鲜明的视觉文化。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去往香港艺术馆的路上,诗晴告诉记者,与众多“大湾区居民”一样,她曾数度来港旅行,对传统旅游区如铜锣湾、尖沙咀、旺角等了如指掌,“以前每次来必买一大堆药妆、面膜,帮亲友买各类膏药和奶粉”。疫后,世界联通恢复,改变也在悄然发生,四通八达的网购服务,令香港化妆品、奢侈品价格不再具吸引力,进口产品亦可送货到门,这令诗晴来港购物的需求“一下子消失了大半”。

  在互联网行业快节奏的工作压力下,诗晴需要的是轻松的旅行模式——边走边逛,品尝当地美食,感受人文风情。“我很喜欢香港的老建筑,充满了岁月的味道。”诗晴觉得,走在路上,路过旧油麻地警署、庙街,再沿着弥敦道向着维多利亚港前进,仿佛走在了从前看过的那些港片里。

  “就是这里。”顺着诗晴手指的方向望过去,是艺术馆内以“生日”为主题的艺术装置。366个红色“生日信箱”堆叠起来,让大家为素未谋面的彼此亲手绘制生日卡片。这是她在一款时兴的社交软件上翻到的“打卡”攻略。

图为中环街市年宵市集,5米高的大红花牌及特色排档推广“大笪地”特色文化。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和灵魂,人文情怀浓厚一直是香港的特色,也是我喜欢香港的原因。”诗晴留意到,这几年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香港通过策展手法、营运模式等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国际城市之风。“比如M+博物馆,我印象最深的是凭当日票可以无限次入场,从这些细致周到的安排就能看出一个城市对文化艺术的重视。”

  午餐选择过海到中环久负盛名的九记牛腩,等待的队伍延伸数十米至一侧石梯,食客们操着日语、韩语、英语,来自五湖四海。排在记者前面的韩国女孩宝美与姐姐和父母同游,她举起手机将小店与巷仔、旧楼群、邻街的大排档一同框入照片中。她告诉记者,这次除了想尝试点心、艇仔粉、车仔面等美食外,还计划去一间位于铜锣湾的茶室体验中国茶道文化,是被一位早前来港旅行的韩国演员“种草”的。

  显然,他们将踏上与诗晴截然不同的旅游路线。“来自不同地区的旅客,对香港的认识不同,吸引他们的特色也会不同。”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中国旅行社董事长姚柏良认为,早前旅发局邀请来自不同客源市场的KOL(关键意见领袖)针对当地旅客喜好进行推广,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引流作用。长远来看,香港仍要掌握主动权,从迎合需求转为创造需求,“我们要主动打造具有香港特色的旅游内容、文化产品,创造新的热点”。

  经活化后的中环街市无疑是最佳例证。诗晴在这里收获颇丰,一头扎进创意小店,出来时拎着一袋胶片相机、怀旧碟子、帆布包和街景海报。拿着一杯咖啡在中庭坐下,诗晴说她能这样坐一下午,看人来人往,墙上的旧钟仿佛缓缓倒带,她紧随电影《无名》中叶秘书走上楼梯,走进雾气弥漫的氛围里,也走进那个奋斗、繁忙而充满生命力的时代中去了。(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两会受权发布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秘书处关于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工业互联网已经连续七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工业互联网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

一季度中国检察机关起诉未成年人犯罪1.2万人

林剑:近期海地局势持续紧张,在海地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面临威胁。外交部启动了领事保护应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指导驻外机构密切跟踪形势,持续发布安全提醒,全力保护在海人员安全,并协助他们安全转移撤离。

国产商用飞机C919及ARJ21首次飞抵柬埔寨

江西省台办还联合江西省金融监管局召开银企对接会,邀请5家台资金融机构及11家省内金融机构和23家台企代表,现场对接融资需求5.03亿元。全年协调兑现惠台惠企政策资金1.7亿元。开展涉台纠纷专业化调处,推广成立60家涉台审判法官工作室,实现11个设区市全覆盖。

女子做抽脂手术时死亡,官方通报:院方全责

4月14日上午,随着发令枪响,2024北京半程马拉松在天安门广场正式开跑,在20000名参赛选手中,众多“银发”跑者十分亮眼,虽然他们年事已高、气力稍减,但对于马拉松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他们为什么高龄仍旧坚持“跑马”,马拉松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多位高龄选手,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会见王毅

一是基础设施项目11个,包括丽泽城市航站楼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含R4一期南段)项目等,总投资1374.9亿元。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