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彩琳女神免费

时间:2024-04-26 09:14:08 作者:青海省连续25年未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浏览量:69517

  中新网西宁4月24日电(祁增蓓)24日,记者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的《青海省安全生产条例》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9年至2023年,青海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前五年均值分别下降15.61%、23.71%,连续5年未发生较大、连续25年未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图为青海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王磊介绍青海省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祁增蓓摄

  青海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王磊在发布会现场介绍,近年来,青海省探索建立安全生产常抓严管长效机制,创新隐患排查治理“两单四表”模式,出台了青海省“三管三必须”实施细则和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实施细则,明确了19个新领域新业态安全监管责任,并运用行政执法、联合惩戒、事前问责等手段,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标本兼治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祁增蓓摄

  同时,全面推广“互联网+执法”,2023年青海省应急管理系统隐患整改率、立案次数、收缴罚款额同比分别上升14.13%、15.15%、147.43%,典型案例报送率100%,超额报送21起,实现“三升一超全覆盖”,重点领域实现了煤矿“零事故”,城镇燃气“零死亡”,交通运输事故起数下降13.9%,非煤矿山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7.5%、62.5%的良好成效。

  据悉,青海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来,该省组建了8个市州、45个县级应急管理局,成立了省级6大议事协调机构,构建了省级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处置中枢,建立了风险联合会商研判、一体化防范救援、扁平化应急指挥等工作机制,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多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资料图为青海省“水上尖兵”实战拉动演练现场。吴治国摄

  在提升应急处置保障能力方面,青海省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达到3000余人,基本涵盖工程抢险、矿山、危化、通信、电力等领域,并形成了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和国家队,省级专业领域救援队伍为协同,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资料图为积石山6.2级地震震后救援现场。祁增蓓摄

  此外,青海省已建成投用79座救灾物资储备库,现储生活类救灾物资可满足一次性转移安置10万人需求,投送时间控制在10小时内。省市县贯通的应急指挥信息网和自上而下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也已全面建成。(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易地搬迁后的日子:安居与乐业并重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广东常住人口比上年少了27.2万,引发各方关注。为此广东省统计局官网专门刊文解释,2022年广东省外流动人口减少69.2万人,这是在2022年广东疫情散发多发的因素影响下,省外流动人口暂时回流返乡的阶段性现象。该文甚至引用通讯运营商手机信令大数据指出,2023年1月返乡的跨省流动人口,2月已有84%回流广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乌克兰重建科学基础设施将需要超过12亿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郑织文,河南省鄢陵县人,1923年10月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1935年在开封省立女子中学参加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1938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参加战地教育工作团,4月奔赴延安,5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一大队女生队学习,9月调到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组织科任干事,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调任120师独立第1旅政治部组织科干事。1946 年任晋绥军政干部学校组织科副科长。

美国向联合国提交巴以暂时停火的决议草案

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三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共同研究编制《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推动区域碳普惠项目互通互联。北京市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2023年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北京市排名第一,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大兴区全力推进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新国门·新大兴”金色名片。顺义区汽车制造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入选国家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项目。朝阳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入选国家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春节后珠三角招聘会密集登场 释放大量就业岗位

作为进博会的五年“老友”,迪安诊断也是对接会的“常客”。“公司借此开放平台加速引入优秀国际产品,接轨国际先进技术,获得长足发展。”迪安诊断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参与进博会,融入对接会,进一步优化采购渠道,提升国际知名度。(完)

广西打造水产品“智检小站”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孙毅华:塔是见证中国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及东西方建筑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的典型建筑形象。塔的最初形式是埋葬佛骨(舍利)的坟冢,源自古印度的窣(sū)堵波(一种半球形的坟冢建筑)。印度的窣堵波是礼佛的重要象征,常被建造在寺院中间,受到佛教徒的礼拜。佛教传入中国后,按佛经说建塔可得大福报,因此从印度经中亚到中国新疆,在古代被泛称为西域的地方都曾建有很多窣堵波。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