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美足网

时间:2024-04-19 19:18:37 作者:花粉过敏元凶竟是树!上亿“过敏星人”如何防护? 浏览量:16676

  文/汪俐辰

  当下正是外出踏青、登山赏花的好时候,“过敏星人”却犯了难。

  近年来,我国花粉过敏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从4个月婴儿到60岁以上老人都出现过敏病例,据统计,花粉过敏的人数已达2亿。

  春季花粉过敏高发,“过敏星人”如何有效防护和应对?

  过敏是怎么发生的?

  过敏其实是身体对于外界的过激反应。简单来说,过敏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过于积极地进行日常防御工作。

  花粉过敏是指有人吸入花粉后,产生过敏反应即花粉过敏症,是特应性体质患者被花粉致敏后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

  花粉过敏为过敏科常见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结膜的卡他性炎症,可伴有皮肤及其他器官的病变。

  花粉过敏时会出现多种症状,主要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鼻子痒、鼻子堵、呼吸不畅、呼吸道阵发性咳嗽、胸闷、气短、喘息、有白色黏液、突发性哮喘发作,眼睛发痒、眼睑肿胀,常伴水样或脓液分泌物,甚至上颚痒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类似荨麻疹的小疙瘩,甚至形成渗液。

  花粉过敏元凶是谁?

  花粉是花粉过敏的元凶,自然界的花粉传播主要分风媒和虫媒两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引起过敏的往往不是颜色鲜艳的观赏花,而是那些看起来不像会开花的树木类、杂草类植物。

  许多树木的花都属于风媒花,即依靠风力传粉的花朵。风媒花的特点是花朵小,花粉质量轻、数量多,风一吹,便很容易随风飘散到较远的地方。

  春季花粉集中在3至5月,以柏树、法国梧桐树、白蜡树、桦树、杨树、柳树等常见。

  除了产生花粉,杨柳科植物还会带来恼人的飞絮。春天,杨柳科植物的雌株为繁衍后代,会生长出花序,花序长大后胀破,露出棉絮状的种子。这些种子借助风的传播,会对过敏人群造成威胁。

  如何区分过敏与感冒?

  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花粉过敏症状易与感冒混淆,进而延误病情。

  花粉过敏一般同一症状反复出现至少要在三周,不伴有头疼、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

  感冒病程比较短,一般3到7天,很少超过两周。

  如果在这个季节同一症状反复出现的话,要警愓是花粉过敏,到医院及时就医,明确过敏原。

  季节性过敏扛一下就过去了?

  事实上,不严重就不用药、靠生扛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任由过敏性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会朝着严重的方向发展。

  严重过敏反应有些是不明原因突然发作的,有些是长期过敏原反复接触导致急性的发作。一旦发作,经常是迅速蔓延全身的症状。因此,对过敏性疾病必须加以重视,阻止它由轻到重的进展。

  明确有花粉过敏史的人,建议在过敏季到来前1-2周口服抗组胺类药等。若是提前了解到要去的地方花粉浓度较高,可提前服用抗过敏药,或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在过敏季,要规律使用鼻喷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类滴眼液等,直至花粉季结束,不建议自行停药。

  如何科学防范?

  花粉过敏有季节性、反复性、速发性、家族性(常有家族过敏史)等特点,日常还需科学防护和应对:

  一、尽量减少出门。除必要的开窗通风,平时还是要关好门窗,以免花粉随风进入室内,有条件的话,可以购入空气过滤设备。

  二、外出时,做好防护,戴好口罩、眼镜,穿长袖衣衫,出游目的地可以选择海边等花粉较少的地方。

  三、回家后及时沐浴,更换衣物。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过敏药物。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副主任医师王子熹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医学看,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尚无法除根。吸入性的过敏原一旦形成,很难再消失。但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很好地控制花粉过敏的症状。

  综编自:中新网、健康中国、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等。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第四届杭州现代音乐节开幕 汇聚7个中外演出团体和200余名艺术家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国家电网牵头成立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标准制定、成果共享,成员单位从最初的32家扩充为62家。

如何看中国发展的“波浪和曲折”

Shigeo进一步表示:“韩国队球员的进攻能力很强,我们的门将扑出了大部分射门。在60分钟的比赛中,我们的球员在防守方面都很好,这是获胜的关键。”

江西省建材集团原纪委书记熊小华被开除党籍

  第二十四条 新编或修订幅度较大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教材应选聘一线任课教师进行审读和试用。审读意见和试用情况作为教材审核的重要依据。

“四链”融合 破解技术到产品转化难题

沈阳3月19日电(记者 韩宏)为迎接沈阳故宫申遗成功20周年,3月19日,由沈阳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鞍山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晋韵华彩——山西琉璃艺术展”在沈阳故宫开幕。

日本2024年度预算防卫费创历史新高 中方回应

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故意放大中国在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存在的阶段性问题,极力炒作中国经济通缩、复苏受挫、政策乏力等论调。这些陈词滥调有悖事实,也与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人士的观察不符。正如有媒体所指出的,虽然西方媒体热衷于夸大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说法,但许多国际机构仍然对中国市场保持乐观的看法。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不会被杂音所干扰。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